索 引 號 | 1152501011663205Y/2022-00249 | 主題分類 | |
---|---|---|---|
發文機構 | 文 號 | ||
成文日期 | 2022-11-24 | 公文時效 |
各有關單位: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護佑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保障。為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國發〔2022〕11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內政發〔2021〕16號)精神,加強氣
象現代化建設,推進二連浩特市氣象高質量發展,現制定如下工作措施。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和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和“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的戰略定位,聚焦“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切實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全面建設現代化二連浩特提供堅實氣象保障。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建成適應需求、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現代氣象科技創新、服務、業務和治理體系,氣象綜合實力進入全盟先進行列。到2035年,全面建成滿足需求、特色鮮明、技術先進、充滿活力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更加顯著,綜合實力達到全盟先進水平。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鑄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1.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體制機制。完善全市“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強化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壓實分級負責的氣象災害防御主體責任。完善氣象、應急、農水、交通運輸、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教育等部門間信息資源的統籌規劃、共建共享和預報預警聯動機制,健全并落實重大氣象災害停工停產停課停運停業機制。(應急管理局、氣象局、教科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交通運輸局、農牧水務局。列第一位者為牽頭單位,下同)
2.強化氣象災害風險處置應對措施。完成全市主要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評估與區劃,加強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健全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制度,修訂完善《二連浩特市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完成綜合防災減災示范區建設,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管理。(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農牧水務局、應急管理局)
3.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水平。完善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網。強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一體化系統應用。開展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服務。升級二連浩特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與國、區新系統對接。完善預警信息發布和傳播機制,健全三大運營商重大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綠色通道”和全網免費發布機制。落實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叫應”機制,推動預警信息發布到嘎查(社區)到戶到人。(氣象局,應急管理局,文旅局,工信局,格蘇木、各社區負責)
(二)加強草原和生態環境氣象保障服務體系建設,鑄牢二連浩特生態安全穩定屏障。
4.強化衛星遙感數據與農牧、環保等行業數據融合,為二連浩特市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管控,休牧禁牧等生態保護行動提供氣象技術支持。(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應急管理局負責)
5.強化永久禁牧區、京津風沙源治理區生態保護修復氣象服務能力。圍繞京津風沙源生態保護修復,建設生態氣象監測站。實施生態氣象和遙感應用能力提升行動。加強生態質量和生態功能修復氣象監測評價,開展氣象災害對生態安全影響的預警服務。(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應急管理局負責)
6.科學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建立精細化環境氣象預報服務體系,開展二連浩特市沙塵暴等重污染天氣形成機理研究,發揮氣象在環境問題治理中的預警先導作用。提升沙塵暴等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能力。強化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氣象保障服務。(氣象局、生態環境分局、應急管理局、邊合區負責)
7.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加強對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監測,面向國家安全、生態安全、產業布局等重點行業領域開展影響評估。開展風電功率和太陽能發電量預報技術應用,提升風能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服務能力。推進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等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負責)
(三)加強現代農牧業和氣候資源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8.提升鄉村振興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建立精細到嘎查的干旱和沙塵暴等氣象風險預警產品體系。以服務牧業合作化、特色生態產業為重點,加強氣象服務標準建設。發展精細化、定制化、直通式牧業氣象服務。(氣象局、農牧水務局、格蘇木負責)
(四)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制建設,發揮趨利避害服務效益。
9.堅持科學精準飛行作業能力建設。圍繞禁飛區以外飛機增雨作業、進行部分生態修復,健全森林草原防滅火、干旱、強對流等重大災害及重大應急保障人工影響天氣服務機制,提升快速應急能力。(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農牧水務局、應急管理局負責)
(五)加強行業和城市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水平。
10.加強重點行業專項氣象服務。完善交通氣象監測站網,聯合口岸辦、文旅局、交通局、鐵路車站等部門開展“一帶一路”沿線、旅游景區(含蒙古國重點景區)氣象災害及次生災害防范服務。構建大風、沙塵暴、暴雨、暴雪、大霧、覆冰等高影響氣象災害風險指標體系和致災閾值,建立“一帶一路”、重點景區旅游氣象服務信息聯合發布機制,優化全過程氣象服務體系,提高重點領域氣象服務水平。(氣象局、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局、口岸辦、鐵路車站、商務局、文化旅游體育局、邊合區負責)
11.助力二連浩特智慧城市建設。推動氣象大數據與社會民生深度融合,做好城市運行“生命線”氣象服務。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將氣象服務融入智慧城市建設。(氣象局、大數據中心、應急管理局負責)
12.做好民生氣象服務。建設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科普知識宣傳,提高公眾氣象防災避災自救互救能力。協助開展過敏性、傳染性疾病與氣象因子相關性研究,探索醫療健康氣象風險服務和效益評估。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生活休閑、旅游、康養等精細化需求的公眾氣象服務。(氣象局、教科局、文旅局、衛健委、應急管理局、科協負責)
(六)加強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夯實氣象事業發展基礎。
13.強化氣象業務領域技術攻關。以社會需求和氣象現代化建設為落腳點,研發適合本地的干旱、大風、沙塵暴、寒潮、暴雨(雪)等災害影響預報預警的新技術。強化生態氣象、衛星遙感應用能力,推進“氣象+行業”服務。(氣象局、教科局負責)
14.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積極爭取科技、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牧水務等行業科技力量的支持,圍繞氣象科技發展需要搭建協同創新平臺,聯合攻關共性關鍵技術,依托二連浩特市大數據平臺,提升氣象科技服務能力。(氣象局、教科局負責)
(七)加強氣象業務體系現代化建設,提高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水平。
15.提升重點領域氣象監測能力。增強生態、農牧、自然資源、能源、交通等重點領域專業氣象觀測能力,增補專業氣象觀測站,使平均站間距達到20公里左右。在“十四五”期間建設一部X波段天氣雷達,結束二連浩特市無天氣雷達的歷史。強化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格蘇木負責)
16.提高預報預測精準率。以數值預報為核心,以檢驗評估為導向,加強強對流短時臨近預報業務,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的精細化和準確率,強化多尺度災害性、極端性、高影響天氣預報預警。開展基于影響的預報和基于風險的預警業務。臨近天氣監測預報達到公里級,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超過50分鐘。(氣象局負責)
17.開展公眾智能精細服務。強化公眾氣象服務產品智能制作,引進個性化、場景化公眾氣象服務技術,按需推送服務。開展多源數據的智慧決策氣象業務,建設基于影響的行業氣象服務系統。(氣象局負責)
18.強化氣象專業人才培養。加大氣象專業人才引進力度,強化專家隊伍建設,將氣象人才納入政府重點人才計劃。深化氣象與行業部門和科研機構合作,培養滿足多領域服務需求的復合型氣象人才。(氣象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
三、強化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認真研究解決本地氣象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加強組織協調,貫徹落實措施,將主要任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推進任務實施,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加強部門合作,形成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合力。(氣象局負責)
(二)加強政策支持。建立健全政府財政投入機制,對出臺的地方附加津、補貼、績效,氣象部門職工和地方機關事業單位職工應享受相同待遇。將發展氣象事業運行和建設項目所需經費納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財政局、發展改革委、氣象局負責)
(三)加強法治保障。建立健全二連浩特市氣象法規體系,推動制定氣象防災減災、人工影響天氣(飛機)、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雷電災害防御等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加快建設地方氣象標準體系,強化氣象標準執行。(氣象局、司法局、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
(四)加強工作評價。要定期對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任務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問效,強化工作評價,適時開展評估,確保各項任務科學有效實施。(氣象局負責)
2022年11月24日
主辦:二連浩特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二連浩特市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局
網站標識碼:1525010034 蒙ICP備06004680號
蒙公網安備15250102000125號 舉報電話:0479-7511517
舉報郵箱:elzwgk@163.com
索 引 號 | 1152501011663205Y/2022-00249/2022-00145 |
---|---|
主題分類 | |
文 號 | |
公文時效 | |
發文機構 | |
成文日期 | 2022-11-24 |
發布日期:2022-11-24 點擊量:1005
各有關單位: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護佑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保障。為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國發〔2022〕11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內政發〔2021〕16號)精神,加強氣
象現代化建設,推進二連浩特市氣象高質量發展,現制定如下工作措施。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和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和“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的戰略定位,聚焦“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切實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全面建設現代化二連浩特提供堅實氣象保障。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建成適應需求、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現代氣象科技創新、服務、業務和治理體系,氣象綜合實力進入全盟先進行列。到2035年,全面建成滿足需求、特色鮮明、技術先進、充滿活力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更加顯著,綜合實力達到全盟先進水平。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鑄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1.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體制機制。完善全市“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強化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壓實分級負責的氣象災害防御主體責任。完善氣象、應急、農水、交通運輸、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教育等部門間信息資源的統籌規劃、共建共享和預報預警聯動機制,健全并落實重大氣象災害停工停產停課停運停業機制。(應急管理局、氣象局、教科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交通運輸局、農牧水務局。列第一位者為牽頭單位,下同)
2.強化氣象災害風險處置應對措施。完成全市主要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評估與區劃,加強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健全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制度,修訂完善《二連浩特市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完成綜合防災減災示范區建設,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管理。(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農牧水務局、應急管理局)
3.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水平。完善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網。強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一體化系統應用。開展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服務。升級二連浩特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與國、區新系統對接。完善預警信息發布和傳播機制,健全三大運營商重大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綠色通道”和全網免費發布機制。落實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叫應”機制,推動預警信息發布到嘎查(社區)到戶到人。(氣象局,應急管理局,文旅局,工信局,格蘇木、各社區負責)
(二)加強草原和生態環境氣象保障服務體系建設,鑄牢二連浩特生態安全穩定屏障。
4.強化衛星遙感數據與農牧、環保等行業數據融合,為二連浩特市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管控,休牧禁牧等生態保護行動提供氣象技術支持。(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應急管理局負責)
5.強化永久禁牧區、京津風沙源治理區生態保護修復氣象服務能力。圍繞京津風沙源生態保護修復,建設生態氣象監測站。實施生態氣象和遙感應用能力提升行動。加強生態質量和生態功能修復氣象監測評價,開展氣象災害對生態安全影響的預警服務。(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應急管理局負責)
6.科學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建立精細化環境氣象預報服務體系,開展二連浩特市沙塵暴等重污染天氣形成機理研究,發揮氣象在環境問題治理中的預警先導作用。提升沙塵暴等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能力。強化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氣象保障服務。(氣象局、生態環境分局、應急管理局、邊合區負責)
7.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加強對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監測,面向國家安全、生態安全、產業布局等重點行業領域開展影響評估。開展風電功率和太陽能發電量預報技術應用,提升風能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服務能力。推進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等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負責)
(三)加強現代農牧業和氣候資源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8.提升鄉村振興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建立精細到嘎查的干旱和沙塵暴等氣象風險預警產品體系。以服務牧業合作化、特色生態產業為重點,加強氣象服務標準建設。發展精細化、定制化、直通式牧業氣象服務。(氣象局、農牧水務局、格蘇木負責)
(四)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制建設,發揮趨利避害服務效益。
9.堅持科學精準飛行作業能力建設。圍繞禁飛區以外飛機增雨作業、進行部分生態修復,健全森林草原防滅火、干旱、強對流等重大災害及重大應急保障人工影響天氣服務機制,提升快速應急能力。(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農牧水務局、應急管理局負責)
(五)加強行業和城市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水平。
10.加強重點行業專項氣象服務。完善交通氣象監測站網,聯合口岸辦、文旅局、交通局、鐵路車站等部門開展“一帶一路”沿線、旅游景區(含蒙古國重點景區)氣象災害及次生災害防范服務。構建大風、沙塵暴、暴雨、暴雪、大霧、覆冰等高影響氣象災害風險指標體系和致災閾值,建立“一帶一路”、重點景區旅游氣象服務信息聯合發布機制,優化全過程氣象服務體系,提高重點領域氣象服務水平。(氣象局、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局、口岸辦、鐵路車站、商務局、文化旅游體育局、邊合區負責)
11.助力二連浩特智慧城市建設。推動氣象大數據與社會民生深度融合,做好城市運行“生命線”氣象服務。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將氣象服務融入智慧城市建設。(氣象局、大數據中心、應急管理局負責)
12.做好民生氣象服務。建設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科普知識宣傳,提高公眾氣象防災避災自救互救能力。協助開展過敏性、傳染性疾病與氣象因子相關性研究,探索醫療健康氣象風險服務和效益評估。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生活休閑、旅游、康養等精細化需求的公眾氣象服務。(氣象局、教科局、文旅局、衛健委、應急管理局、科協負責)
(六)加強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夯實氣象事業發展基礎。
13.強化氣象業務領域技術攻關。以社會需求和氣象現代化建設為落腳點,研發適合本地的干旱、大風、沙塵暴、寒潮、暴雨(雪)等災害影響預報預警的新技術。強化生態氣象、衛星遙感應用能力,推進“氣象+行業”服務。(氣象局、教科局負責)
14.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積極爭取科技、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牧水務等行業科技力量的支持,圍繞氣象科技發展需要搭建協同創新平臺,聯合攻關共性關鍵技術,依托二連浩特市大數據平臺,提升氣象科技服務能力。(氣象局、教科局負責)
(七)加強氣象業務體系現代化建設,提高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水平。
15.提升重點領域氣象監測能力。增強生態、農牧、自然資源、能源、交通等重點領域專業氣象觀測能力,增補專業氣象觀測站,使平均站間距達到20公里左右。在“十四五”期間建設一部X波段天氣雷達,結束二連浩特市無天氣雷達的歷史。強化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格蘇木負責)
16.提高預報預測精準率。以數值預報為核心,以檢驗評估為導向,加強強對流短時臨近預報業務,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的精細化和準確率,強化多尺度災害性、極端性、高影響天氣預報預警。開展基于影響的預報和基于風險的預警業務。臨近天氣監測預報達到公里級,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超過50分鐘。(氣象局負責)
17.開展公眾智能精細服務。強化公眾氣象服務產品智能制作,引進個性化、場景化公眾氣象服務技術,按需推送服務。開展多源數據的智慧決策氣象業務,建設基于影響的行業氣象服務系統。(氣象局負責)
18.強化氣象專業人才培養。加大氣象專業人才引進力度,強化專家隊伍建設,將氣象人才納入政府重點人才計劃。深化氣象與行業部門和科研機構合作,培養滿足多領域服務需求的復合型氣象人才。(氣象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
三、強化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認真研究解決本地氣象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加強組織協調,貫徹落實措施,將主要任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推進任務實施,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加強部門合作,形成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合力。(氣象局負責)
(二)加強政策支持。建立健全政府財政投入機制,對出臺的地方附加津、補貼、績效,氣象部門職工和地方機關事業單位職工應享受相同待遇。將發展氣象事業運行和建設項目所需經費納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財政局、發展改革委、氣象局負責)
(三)加強法治保障。建立健全二連浩特市氣象法規體系,推動制定氣象防災減災、人工影響天氣(飛機)、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雷電災害防御等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加快建設地方氣象標準體系,強化氣象標準執行。(氣象局、司法局、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
(四)加強工作評價。要定期對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任務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問效,強化工作評價,適時開展評估,確保各項任務科學有效實施。(氣象局負責)
2022年11月24日
發布日期:2022-11-24 00:00
來源: 二連浩特市人民政府
朗讀各有關單位: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護佑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保障。為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國發〔2022〕11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內政發〔2021〕16號)精神,加強氣
象現代化建設,推進二連浩特市氣象高質量發展,現制定如下工作措施。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和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和“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的戰略定位,聚焦“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切實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全面建設現代化二連浩特提供堅實氣象保障。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建成適應需求、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現代氣象科技創新、服務、業務和治理體系,氣象綜合實力進入全盟先進行列。到2035年,全面建成滿足需求、特色鮮明、技術先進、充滿活力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更加顯著,綜合實力達到全盟先進水平。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鑄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1.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體制機制。完善全市“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強化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壓實分級負責的氣象災害防御主體責任。完善氣象、應急、農水、交通運輸、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教育等部門間信息資源的統籌規劃、共建共享和預報預警聯動機制,健全并落實重大氣象災害停工停產停課停運停業機制。(應急管理局、氣象局、教科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交通運輸局、農牧水務局。列第一位者為牽頭單位,下同)
2.強化氣象災害風險處置應對措施。完成全市主要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評估與區劃,加強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健全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制度,修訂完善《二連浩特市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完成綜合防災減災示范區建設,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管理。(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農牧水務局、應急管理局)
3.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水平。完善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網。強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一體化系統應用。開展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服務。升級二連浩特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與國、區新系統對接。完善預警信息發布和傳播機制,健全三大運營商重大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綠色通道”和全網免費發布機制。落實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叫應”機制,推動預警信息發布到嘎查(社區)到戶到人。(氣象局,應急管理局,文旅局,工信局,格蘇木、各社區負責)
(二)加強草原和生態環境氣象保障服務體系建設,鑄牢二連浩特生態安全穩定屏障。
4.強化衛星遙感數據與農牧、環保等行業數據融合,為二連浩特市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管控,休牧禁牧等生態保護行動提供氣象技術支持。(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應急管理局負責)
5.強化永久禁牧區、京津風沙源治理區生態保護修復氣象服務能力。圍繞京津風沙源生態保護修復,建設生態氣象監測站。實施生態氣象和遙感應用能力提升行動。加強生態質量和生態功能修復氣象監測評價,開展氣象災害對生態安全影響的預警服務。(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應急管理局負責)
6.科學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建立精細化環境氣象預報服務體系,開展二連浩特市沙塵暴等重污染天氣形成機理研究,發揮氣象在環境問題治理中的預警先導作用。提升沙塵暴等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能力。強化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氣象保障服務。(氣象局、生態環境分局、應急管理局、邊合區負責)
7.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加強對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監測,面向國家安全、生態安全、產業布局等重點行業領域開展影響評估。開展風電功率和太陽能發電量預報技術應用,提升風能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服務能力。推進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等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負責)
(三)加強現代農牧業和氣候資源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8.提升鄉村振興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建立精細到嘎查的干旱和沙塵暴等氣象風險預警產品體系。以服務牧業合作化、特色生態產業為重點,加強氣象服務標準建設。發展精細化、定制化、直通式牧業氣象服務。(氣象局、農牧水務局、格蘇木負責)
(四)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制建設,發揮趨利避害服務效益。
9.堅持科學精準飛行作業能力建設。圍繞禁飛區以外飛機增雨作業、進行部分生態修復,健全森林草原防滅火、干旱、強對流等重大災害及重大應急保障人工影響天氣服務機制,提升快速應急能力。(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農牧水務局、應急管理局負責)
(五)加強行業和城市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水平。
10.加強重點行業專項氣象服務。完善交通氣象監測站網,聯合口岸辦、文旅局、交通局、鐵路車站等部門開展“一帶一路”沿線、旅游景區(含蒙古國重點景區)氣象災害及次生災害防范服務。構建大風、沙塵暴、暴雨、暴雪、大霧、覆冰等高影響氣象災害風險指標體系和致災閾值,建立“一帶一路”、重點景區旅游氣象服務信息聯合發布機制,優化全過程氣象服務體系,提高重點領域氣象服務水平。(氣象局、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局、口岸辦、鐵路車站、商務局、文化旅游體育局、邊合區負責)
11.助力二連浩特智慧城市建設。推動氣象大數據與社會民生深度融合,做好城市運行“生命線”氣象服務。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將氣象服務融入智慧城市建設。(氣象局、大數據中心、應急管理局負責)
12.做好民生氣象服務。建設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科普知識宣傳,提高公眾氣象防災避災自救互救能力。協助開展過敏性、傳染性疾病與氣象因子相關性研究,探索醫療健康氣象風險服務和效益評估。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生活休閑、旅游、康養等精細化需求的公眾氣象服務。(氣象局、教科局、文旅局、衛健委、應急管理局、科協負責)
(六)加強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夯實氣象事業發展基礎。
13.強化氣象業務領域技術攻關。以社會需求和氣象現代化建設為落腳點,研發適合本地的干旱、大風、沙塵暴、寒潮、暴雨(雪)等災害影響預報預警的新技術。強化生態氣象、衛星遙感應用能力,推進“氣象+行業”服務。(氣象局、教科局負責)
14.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積極爭取科技、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牧水務等行業科技力量的支持,圍繞氣象科技發展需要搭建協同創新平臺,聯合攻關共性關鍵技術,依托二連浩特市大數據平臺,提升氣象科技服務能力。(氣象局、教科局負責)
(七)加強氣象業務體系現代化建設,提高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水平。
15.提升重點領域氣象監測能力。增強生態、農牧、自然資源、能源、交通等重點領域專業氣象觀測能力,增補專業氣象觀測站,使平均站間距達到20公里左右。在“十四五”期間建設一部X波段天氣雷達,結束二連浩特市無天氣雷達的歷史。強化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格蘇木負責)
16.提高預報預測精準率。以數值預報為核心,以檢驗評估為導向,加強強對流短時臨近預報業務,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的精細化和準確率,強化多尺度災害性、極端性、高影響天氣預報預警。開展基于影響的預報和基于風險的預警業務。臨近天氣監測預報達到公里級,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超過50分鐘。(氣象局負責)
17.開展公眾智能精細服務。強化公眾氣象服務產品智能制作,引進個性化、場景化公眾氣象服務技術,按需推送服務。開展多源數據的智慧決策氣象業務,建設基于影響的行業氣象服務系統。(氣象局負責)
18.強化氣象專業人才培養。加大氣象專業人才引進力度,強化專家隊伍建設,將氣象人才納入政府重點人才計劃。深化氣象與行業部門和科研機構合作,培養滿足多領域服務需求的復合型氣象人才。(氣象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
三、強化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認真研究解決本地氣象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加強組織協調,貫徹落實措施,將主要任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推進任務實施,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加強部門合作,形成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合力。(氣象局負責)
(二)加強政策支持。建立健全政府財政投入機制,對出臺的地方附加津、補貼、績效,氣象部門職工和地方機關事業單位職工應享受相同待遇。將發展氣象事業運行和建設項目所需經費納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財政局、發展改革委、氣象局負責)
(三)加強法治保障。建立健全二連浩特市氣象法規體系,推動制定氣象防災減災、人工影響天氣(飛機)、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雷電災害防御等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加快建設地方氣象標準體系,強化氣象標準執行。(氣象局、司法局、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
(四)加強工作評價。要定期對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任務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問效,強化工作評價,適時開展評估,確保各項任務科學有效實施。(氣象局負責)
2022年11月24日
各有關單位: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護佑人民安全福祉的重要保障。為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國發〔2022〕11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內政發〔2021〕16號)精神,加強氣象現代化建設,推進二連浩特市氣象高質量發展,現制定如下工作措施。一、總體要求(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和對內蒙古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和“兩個屏障”“兩個基地”“一個橋頭堡”的戰略定位,聚焦“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切實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全面建設現代化二連浩特提供堅實氣象保障。(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建成適應需求、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現代氣象科技創新、服務、業務和治理體系,氣象綜合實力進入全盟先進行列。到2035年,全面建成滿足需求、特色鮮明、技術先進、充滿活力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更加顯著,綜合實力達到全盟先進水平。二、主要任務(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鑄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1.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體制機制。完善全市“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強化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壓實分級負責的氣象災害防御主體責任。完善氣象、應急、農水、交通運輸、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教育等部門間信息資源的統籌規劃、共建共享和預報預警聯動機制,健全并落實重大氣象災害停工停產停課停運停業機制。(應急管理局、氣象局、教科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交通運輸局、農牧水務局。列第一位者為牽頭單位,下同)2.強化氣象災害風險處置應對措施。完成全市主要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評估與區劃,加強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健全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制度,修訂完善《二連浩特市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完成綜合防災減災示范區建設,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管理。(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農牧水務局、應急管理局)3.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水平。完善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網。強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一體化系統應用。開展氣象災害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服務。升級二連浩特市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與國、區新系統對接。完善預警信息發布和傳播機制,健全三大運營商重大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綠色通道”和全網免費發布機制。落實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叫應”機制,推動預警信息發布到嘎查(社區)到戶到人。(氣象局,應急管理局,文旅局,工信局,格蘇木、各社區負責)(二)加強草原和生態環境氣象保障服務體系建設,鑄牢二連浩特生態安全穩定屏障。4.強化衛星遙感數據與農牧、環保等行業數據融合,為二連浩特市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管控,休牧禁牧等生態保護行動提供氣象技術支持。(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應急管理局負責)5.強化永久禁牧區、京津風沙源治理區生態保護修復氣象服務能力。圍繞京津風沙源生態保護修復,建設生態氣象監測站。實施生態氣象和遙感應用能力提升行動。加強生態質量和生態功能修復氣象監測評價,開展氣象災害對生態安全影響的預警服務。(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應急管理局負責)6.科學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建立精細化環境氣象預報服務體系,開展二連浩特市沙塵暴等重污染天氣形成機理研究,發揮氣象在環境問題治理中的預警先導作用。提升沙塵暴等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能力。強化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氣象保障服務。(氣象局、生態環境分局、應急管理局、邊合區負責)7.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加強對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監測,面向國家安全、生態安全、產業布局等重點行業領域開展影響評估。開展風電功率和太陽能發電量預報技術應用,提升風能太陽能資源開發利用服務能力。推進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等氣候可行性論證。(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負責)(三)加強現代農牧業和氣候資源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8.提升鄉村振興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建立精細到嘎查的干旱和沙塵暴等氣象風險預警產品體系。以服務牧業合作化、特色生態產業為重點,加強氣象服務標準建設。發展精細化、定制化、直通式牧業氣象服務。(氣象局、農牧水務局、格蘇木負責)(四)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制建設,發揮趨利避害服務效益。9.堅持科學精準飛行作業能力建設。圍繞禁飛區以外飛機增雨作業、進行部分生態修復,健全森林草原防滅火、干旱、強對流等重大災害及重大應急保障人工影響天氣服務機制,提升快速應急能力。(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分局、農牧水務局、應急管理局負責)(五)加強行業和城市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水平。10.加強重點行業專項氣象服務。完善交通氣象監測站網,聯合口岸辦、文旅局、交通局、鐵路車站等部門開展“一帶一路”沿線、旅游景區(含蒙古國重點景區)氣象災害及次生災害防范服務。構建大風、沙塵暴、暴雨、暴雪、大霧、覆冰等高影響氣象災害風險指標體系和致災閾值,建立“一帶一路”、重點景區旅游氣象服務信息聯合發布機制,優化全過程氣象服務體系,提高重點領域氣象服務水平。(氣象局、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局、口岸辦、鐵路車站、商務局、文化旅游體育局、邊合區負責)11.助力二連浩特智慧城市建設。推動氣象大數據與社會民生深度融合,做好城市運行“生命線”氣象服務。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將氣象服務融入智慧城市建設。(氣象局、大數據中心、應急管理局負責)12.做好民生氣象服務。建設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科普知識宣傳,提高公眾氣象防災避災自救互救能力。協助開展過敏性、傳染性疾病與氣象因子相關性研究,探索醫療健康氣象風險服務和效益評估。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生活休閑、旅游、康養等精細化需求的公眾氣象服務。(氣象局、教科局、文旅局、衛健委、應急管理局、科協負責)(六)加強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夯實氣象事業發展基礎。13.強化氣象業務領域技術攻關。以社會需求和氣象現代化建設為落腳點,研發適合本地的干旱、大風、沙塵暴、寒潮、暴雨(雪)等災害影響預報預警的新技術。強化生態氣象、衛星遙感應用能力,推進“氣象+行業”服務。(氣象局、教科局負責)14.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積極爭取科技、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牧水務等行業科技力量的支持,圍繞氣象科技發展需要搭建協同創新平臺,聯合攻關共性關鍵技術,依托二連浩特市大數據平臺,提升氣象科技服務能力。(氣象局、教科局負責)(七)加強氣象業務體系現代化建設,提高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水平。15.提升重點領域氣象監測能力。增強生態、農牧、自然資源、能源、交通等重點領域專業氣象觀測能力,增補專業氣象觀測站,使平均站間距達到20公里左右。在“十四五”期間建設一部X波段天氣雷達,結束二連浩特市無天氣雷達的歷史。強化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氣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格蘇木負責)16.提高預報預測精準率。以數值預報為核心,以檢驗評估為導向,加強強對流短時臨近預報業務,提高災害性天氣預報的精細化和準確率,強化多尺度災害性、極端性、高影響天氣預報預警。開展基于影響的預報和基于風險的預警業務。臨近天氣監測預報達到公里級,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超過50分鐘。(氣象局負責)17.開展公眾智能精細服務。強化公眾氣象服務產品智能制作,引進個性化、場景化公眾氣象服務技術,按需推送服務。開展多源數據的智慧決策氣象業務,建設基于影響的行業氣象服務系統。(氣象局負責)18.強化氣象專業人才培養。加大氣象專業人才引進力度,強化專家隊伍建設,將氣象人才納入政府重點人才計劃。深化氣象與行業部門和科研機構合作,培養滿足多領域服務需求的復合型氣象人才。(氣象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負責)三、強化組織實施(一)加強組織領導。認真研究解決本地氣象事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加強組織協調,貫徹落實措施,將主要任務納入政府績效考核,推進任務實施,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加強部門合作,形成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合力。(氣象局負責)(二)加強政策支持。建立健全政府財政投入機制,對出臺的地方附加津、補貼、績效,氣象部門職工和地方機關事業單位職工應享受相同待遇。將發展氣象事業運行和建設項目所需經費納入本級政府財政預算。(財政局、發展改革委、氣象局負責)(三)加強法治保障。建立健全二連浩特市氣象法規體系,推動制定氣象防災減災、人工影響天氣(飛機)、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雷電災害防御等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加快建設地方氣象標準體系,強化氣象標準執行。(氣象局、司法局、市場監督管理局負責)(四)加強工作評價。要定期對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任務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問效,強化工作評價,適時開展評估,確保各項任務科學有效實施。(氣象局負責) 2022年11月24日
主辦:二連浩特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網站標識碼:1525010034
蒙ICP備06004680號 舉報郵箱:eldzzw@163.com 舉報電話:0479-7523179
承辦:二連浩特市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局
蒙公網安備15250102000125號